這是我目前的體悟了。
其實不得不說,跟神佛菩薩祈求滿願,是真的會應驗的。神佛菩薩都慈悲,所以要是願望不是太難或是太無釐頭,通常都會得到保佑。
不過,很多法師同時也說,信仰不只是在祈求滿願,更是要讓自己可以去當別人滿願的人。而這其實就需要很多的能力和善良的心,願意幫助人,卻同時又有洞悉事物的本質。畢竟很多事也真的不是用錢就能解決的。
我今天想要講講認知提升導致的我的很多錯怪,主要是和原生家庭有關。
但是我先申明,很多時候原生家庭造成的創痛是在自己還沒有思辨能力的時候,可能家人提卻也不懂的更圓滿的待人處事的方法。這種現象是確實存在的。
但我一直以來更疑惑的就是,很多人即便原生家庭也很烏煙瘴氣,長大的人生還是很順遂。我一直思考是什麼原因,今天終於得到了兩個答案。
第一,剛好很符合社會上對學術成就的期待。
會特別講到這個,主要是因為在小時候,真的除了家庭就是學校了。某些人可能天生就對一些學科很擅長,其實並不需要特別在情緒平穩的狀態下就可以吸收很多知識,讀懂課本上的很多東西。也是因此,學業上的優秀表現替自己爭取到喘息的空間。可能會更多地受到老師的關心和善意,可能父母會稍微不嚴厲和和顏悅色等等。學業上的成就也剛好就培養了自尊和自信,對於知識的可接受更拓寬了認知,所以變得也不願去拘泥於父母帶來的陰影。畢竟你怎麼遭是你的事,我都可以客觀的認知到那是你這個個體思想不太代表群體。
第二,可以很客觀的隔離父母的情緒。
這個大概率就是長大之後才發長出來的能力。也是我學佛之後才開始漸漸擁有的能力。主要是學佛之後,更能客觀地覺察自己和他人的反應,於是就可以越來越清楚的告訴自己,並不需要為他人負責。若是想要以慈悲回應他人很好,但是若是做不到,也不需要就因此覺得自己很糟糕。換句話說,也就是擺脫了父母的反應可能是因為我不夠好等等之類的思考模式,更可以從內心肯定自己(至少不貶低自己)。在面對父母的時候,也就越來越能客觀的去解讀分析每一段話,然後就「話」本身來反應。反應的目的也很簡單的就是降低衝突的可能性,並且解決對方內心的焦慮。
這樣能夠抽離的狀態,雖然我以前也聽心理學聽很多,但是真的是在學佛之後才開始明白應該怎麼做和能做到。畢竟,如果父母真的是在你的小時候就把你的反應模式給刻好了,那真的是很難只因為懂了心理學,學了技巧,就真能好好應對了。畢竟,我們是人。說要不要有情緒是真的很難(人就是會心隨境起,這就是人性)。
至於為什麼學佛能做到呢?
一來可能是佛教常說要修「戒定慧」,二來是真的很多法師就是在修給你看。可能也有神佛菩薩的加持吧,所以真的就能冷靜。
念佛的目的不只是在求滿願,更是求智慧增長,讓認知更上一個層次。發這篇,也是為了要獻給我最很困擾的好朋友。也祝福大家都能在學佛的過程中得到智識上的提升,也得到心靈上的平靜。
分享自己的經驗也是做好事。不論經驗好壞都能促進人思考,避坑,或是至少提供安慰。祝福你。